欢迎书友访问耽美文
首页买活 买活 第253节

买活 第253节

    第497章 酢辣椒
    诚如两个叙州义军所言, 辣椒这东西,在大江两岸多瘴气阴湿,冬日又较寒冷的地方, 传播得比在买地福建道还要更快,这几年间就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 便连城里百姓, 多数也在自己后院栽上几株,不过未必都长得好而已。
    几人说起本地的物价时, 这才知道辣椒还算是较贵价的蔬菜, 如姜蒜一般, 价格不是太便宜的,要比几斤一文钱的青菜贵得多, 一斤有时能卖到三四文,本地的农户, 大多都把上好的辣椒挑到城里来卖, 余下那些歪瓜裂枣, 辣味不浓郁的这才留下自食。
    “这就是卖油娘子水梳头的道理了,这州县中最好的辣味, 肯定是在城关, 尤其是酢辣椒、泡辣椒这些东西, 也唯有城关做得好, 有时候那些农户来走亲访友还买两斤回去哩——他们乡下腌辣椒,舍不得用雪花盐, 都是用搭卖的官盐, 滋味自然是不如城里做的纯正。
    辣椒这东西又爱发霉,有时候收成时连逢阴雨天,他们晒不成干, 只能贱价卖到城里来,赶紧腌渍,过几个月进城,看到腌物的价格,都是心痛得掉眼泪。”
    因本地的办事处人数少,开设也不久,主要还是做人丁转运的生意,还有和本地商铺的大宗交割,对于本地的民生并不熟悉,不像是叙州汉子,他们在买地和叙州之间来回跑船,对沿岸州县的情况了如指掌,说的全都是吴老八想听的话,“怎么,如今两湖还强迫搭售官盐吗?”
    “还卖的!”老艾道,“和税赋一般,都是强行搭配下来,不买不行,其实拿到手里,半是土,半是盐,能吃用的不多,盐还有杂质,还要花费心思去筛洗,把盐水拿来泡些佐料罢了,连菜蔬都泡不得。”
    这个道理,接触过农事家务的人是明白的,佐料有强烈的味道,可以压住这种劣质盐水的杂味。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蔬菜很可能是发苦的,根本无法起到佐餐的效果。众人都是皱眉,吴老八道,“我们南面,官盐早就卖不动了,江陵的盐商有一多半都开始造船改做海上生意,破产的也有许多——我看朝廷倒还是岿然不动,可见各地的盐利也没有多少去到朝廷。多数不过是养肥了衙门里的吏目,还有本地的大户。”
    “嗐,我们巴蜀还行,本地的盐还是能卖得动的——我们的盐好,杂质少,自贡的井盐做官盐,百姓的日子还好过些。两湖这里确实日子不好过,听说,因这几年皇帝屡次提起,各地税赋不足,朝廷税银多从海关取用,两湖这里要补充税源,又废不掉那踢斛淋尖的规矩,也实在不敢加农税,便只能在小处下功夫,这官盐越发不堪,道理便在于此处,要从这里多踅摸一些,好维护官府的颜面。”
    高个儿义军小郝接口道,“可这儿多出来的银子,能有一半成为税银往上缴不能?不过是让各地的老爷们又多个进项罢了!”
    说到两湖的局势,他们都是摇头,也多些对叙州的自豪,“我们叙州如今,税赋都减了不少,衙门的使用仍足,可见一旦消灭了剥削阶级,便是艰难岁月,百姓们的日子至少也比在敏朝要好过得多!”
    “不过是想要过这样的日子,先得杀上一批人罢了!”老艾举手往下一劈,看着颇有些匪气,又拿眼来看吴老八等人,见他们多是若无其事,也是暗暗点头,心道,“看来都是有本事有气魄的,确实见过血,买地出来的吏目,果然没一个草包,真令人佩服!”
    如此两边互相掂量,也是地头蛇和过江龙之间应有的事情,小郝这里不动声色,又转过话题,“话扯远了,还是先说这酢辣椒吧。说起来,这酢物的流行,还要归功于买活军呢——正是因为买地的玉米来了,这酢物才大行其道,原本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做得起的,毕竟,原本酢物都用粘米粉、江米粉,还要精磨,这两样哪里是什么便宜的东西呢?”
    所谓的酢物,确实不算是最廉宜的做法,在东南沿海也不算主流,小雷等人根本就没吃过,倒是金娥,从前在苏州偶尔也吃些酢鱼,因道,“我们平时多是吃酢鱼,和糟鱼其实类似,都是拿净鱼,抹了腌料,放坛子里窖藏一段时间,按买地的说法,那叫发酵——发酵好了再蒸着吃。不过糟鱼用红糟,酢鱼多是用米粉,有些还直接用酸米粉,听二位说起,本地的酢辣椒是用玉米粉?”
    “正是了,玉米本也是新出的东西,实在是太高产,一亩随意也有个近千斤,我们农家自然喜种,可拿到手里,也得钻研着如何食用,如何保存。买地一般是晒干即可——那是因为你们那里阳光足,北方则天气干爽,我们这里便不行了,这些年一入秋就连着阴雨,便是风吹过了,也容易发霉生醭,倒是有人磨成粉,能存得久一些。”
    “既然玉米粉廉宜,自然也就有人琢磨着了,把许多粉蒸、粉酢的东西,换成玉米粉看看味道,酢物其实说来也简单,便是把东西洗净,加了佐料,和粉拌好装坛,送入阴凉之地,一两个月后便可以吃了。不料玉米粉酢出来一样好吃,本钱却便宜了至少五成,而且还有一股米粉酢物无法比你的甜香味,颜色金黄,看着也更好看一些。”
    “如此一来,玉米粉酢物,岂不是就成了巴陵这里的招牌?便是夷陵还有我们巴蜀,也逐渐开始流行玉米粉蒸,不过许多老人,还是觉得米粉蒸出来更有一股米香,是玉米粉无法比较的,因此,现在有些厨子又以米粉蒸肉作为招牌,而如果不特别写明‘米粉蒸肉’,各地的食铺现在都是玉米粉蒸了。”
    “原来一个粉蒸,也有新旧之分。”这样的趣事,也引发了笑声,“不过,两湖这里,本来倒也是喜欢粉食,粉蒸之物有许多,怕也是传统所在吧,任何东西到手里,都要粉一粉,洗一洗,看看能粉出个什么,洗出个什么来。”
    “可不是!面筋、土豆粉、红薯粉,不都是这样洗出来的么!总不成只知道掰着玉米棒子煮熟了生啃吧,便是蛮夷,这些年得了玉米回去,也学着做玉米粑粑吃呢——倒也香甜,成了他们苗族的特色,一会若有苗人进城卖货,咱们还能买些回来蒸着吃。”
    谈到各地的吃食,这个很少有人是不感兴趣的,买地的考察团也都觉得很新奇,此时各地民风不一,饮食习惯悬殊,买地因是百地合流,各籍贯杂处之地,众人已见识过不少各地的特色小吃了,但还是对其成因不由感到好奇,譬如两湖的粉蒸肉、粉蒸鱼,王小芸在临城也吃过,是湘江一个厨子在本地开的小馆子,当时只觉得味美新鲜,现在才知道为何两湖喜欢以粉蒸的形式来处理食物。
    她这里开了眼界,小雷这里又道,“我们在泉州也吃粉蒸肉,不过那个是用红薯粉来蒸的,似乎更加香甜。不过,买地蒸食少些,尤其是荤菜,我们多喜欢油炸。”
    “买地富裕,岂是别处可以相比的?这酢辣椒都有两种做法,一种要把玉米面略炒过,那做得的口味就偏干,也更香,若是自家做自家吃,很多便不炒了,省些柴禾,也省些油钱!”
    此时,众人已经坐上桌了,因是便饭,也不必等人齐,人来得差不多,便到食铺里去,对方也清出偏院来,众人在堂屋廊下摆了几桌,坐着正喝粗茶,店家先端来了一个个小风炉,上头吊着铜锅,一盘盘菜切好了放在两侧,又有一大盆蘸水打来,冬日里肯定是吃炉子锅最舒坦,这蘸水里便可见辣椒段浮浮沉沉。
    又有一碟碟红红黄黄、松松散散,炒玉米面中夹杂了红辣椒碎的东西,送到各桌来,便是本地的特产小食酢辣椒。众人听叙州义军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半日,都觉得好奇,当下先捡了一些入口,一入口,只觉得有一股复杂的酸香味,先声夺人,待酸味逐渐扩散,又是辣味,玉米面的一点甜香,恰到好处的咸味,别看只是区区一碟玉米粉炒辣椒,吃完了却令人口中生津,食指大动,甚至感觉一口酢辣椒能配半碗饭呢!
    “好吃!”
    “这东西下饭,倘若带到南面去不生醭,我看在买地一样是好卖的。”
    “不如先买个几坛子,送回去看看就知道了。”
    “运费贵,还不如写一封信回去让他们试做呢!”
    “便是试做,不也要吃过原味才好吗?”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议论一边争食,也有把酢辣椒加入蘸水中进行尝试的,不过这东西本就咸口,打湿了以后,玉米粉融化了,里头的剁椒味道太咸,不如拌饭好吃,又有人称赞本地的剁椒做得好,都是笑道,“有这蘸水在,哪怕是青菜白菜,也都比肉好吃。”
    买地请客,当然不至于一桌子素菜,锅子里已经是有一条鱼煮着了,烫菜里也有原本就用水煮熟的白肉,肥瘦相间,切成片进锅里烫热了,蘸一下酱油、醋、剁椒、折耳根、紫苏混合而成的蘸水,爱吃芫荽的也有,甚至还有一个洋葱切碎了装碗,给大家自行取用。
    这蘸水可是下足了本钱的,不说别的,光酱油都没有耗味,可见是上等的酱油,绝非那些生蛆长醭的酱缸子里打出来的货色。菜色上,四荤四素,荤菜定量而素菜份量十足,还有大量豆制品,保证众人能够吃饱。
    四荤是鸡子儿、鱼锅、白肉片、炖了一只鸡,叙州二人心知肚明,这其实也是在给他们之后的款待打样:一桌十人,最多也就四荤四素,决不能超过太多,而且买地民风朴素,不喜剩菜,吏目们都是把桌上所有菜除佐料之外全部吃光的,因此量上也要拿捏好,宁可准备一些吃不完也放得住的小点心,给众人打个余量,决不能大鱼大肉满桌陈列,造成浪费,那就不是显示主家的热情,而是给考察团添麻烦了。
    的确,买地有抽查工作日志的习惯,调查团人人都写,这样剩饭的现象,倘是被写进日志里,又被抽查到了,多少都会扣些印象分的,叙州人是来融入买地民风的,比起一门心思钻牛角尖,按自己心中的礼数待人,自然是要琢磨买地的风气才更合理些。
    这晚两个义军吏目一合计,之后的饭食,凡是他们出面结账的也都比量着来,吴老八等人,果然丝毫没有被怠慢的感受,反而觉得叙州义军果然很会办事,不像是沿途有些州县,想要结交考察团的豪商大族,摆架子、讲阔气,好酒好菜轮番上、撤,过于奢靡,反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叙州人办事实惠,而且还买了两坛好风味的酢辣椒,在船上做路菜恰到好处,还给他们介绍店铺,买了美味、干净且实惠的酢辣椒,让他们放在办事处,随船先带回去买地,再走邮政寄回家给亲人做手信,如此大方、妥帖,所费又不多,让这些很有心上进的考察团成员们,倒是多了几分好评。
    因叙州义军自己是带船来的,他们船多,于是考察团在巴陵便换了他们的客船,条件也比原本要好一些,至少晚上睡觉,翻身的余地都比原本要多,如此船行几日,便到了夷陵,这里迎接的叙州人更多了,而且出现了女吏目——可见叙州在夷陵的势力已颇可观,女吏目到夷陵来公干,他们是放心不会出事的,巴陵则让两个男头目先去探路,免得因女子身份招惹意外,反而不美。
    有没有女子出仕,完全可以说明一地是否足够‘买化’,这两个女吏目固然职位不高,而且文化水平似乎也有限,官话都说得七零八落,但光是现身,便让考察团中的女吏目大点其头,十分满意。
    叙州众人见此,自然也是喜欢,一行人从夷陵出南津关,这里更是人潮涌涌,连客栈都没有,只得在船上歇了一日,第二日一早,便在码头挤挤挨挨的人潮中,解绳继续西进,老艾容光焕发,站在船头指点身后的码头,笑道,“诸位兄姐,这些客人对我们都是颇为羡慕哩,如今冬日水枯,前方又是三峡天险,没有纤夫,谁也不敢在江面前行,唯有我们叙州帮自己有纤夫在此,方才能维持船运来往。”
    “兄姐们请看,前头这山水雄奇之处,处处都是险滩,正所谓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三峡天险,我们的纤夫兄弟,就正在其中那!”
    众人听他一眼,都是纷纷出舱,极目眺望,只见前方绝壁千仞,重峦叠嶂,江水蜿蜒、波涛激荡,令人魂夺!于如此险峻高阔的山水之中,那轻舟真如尘埃,如浮萍一般,仿佛一阵清风便会随之反覆,而正在这光秃秃的山石绝壁之中,有无数小点,仿佛蚂蚁一般,攀附于山间乱石之内,他们连着一根一根的丝线,往江边浅滩汇聚——
    这些如蚂蚁一样,攀在江边石壁之上的,作为人力对自然伟力抗衡象征的,便正是让叙州帮引以为豪的三峡纤夫了!
    第498章 南津关三漩不好认
    凡是走过船的人, 对于纤夫是不可能陌生的,这一行在有水系的地方一向是人多势众,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江湖势力——纤夫和农户一样, 也不是说做就能做的,拉纤时如果不能顺着水流、风向使力,不能和队伍协调, 就算力大无穷也往往只能添乱。
    一般来说, 一队纤夫都需要一个有威望、力气大, 脑子灵活的头领,做出人员上的分派,还要有数名身手敏捷、身材相对轻盈灵活的机动人员, 随时整理绳索, 如果绳索在江水中打结, 他们还要负责下水解开绳子。等到绳索捋顺了,他们再拿起边上的绳子,通过口号进行力度调配, 还有方向上的调整,不能不说, 拉纤实在是一门技术活呢!
    不过, 大多数时候, 河岸两边的纤夫,多还是在平地里成群拉拽,譬如客船,客船是较轻盈的,五六人就可以拉得动,甚至在很多时候可以直接靠浆板击水前行——拉纤在很多时候,只是水文条件复杂, 浆板击水无法前行,只能在原地打转甚至会被冲走时的一个补充,完全靠拉纤通行走完全程,这是不可能的,估计也就只有皇家船队前行时,会有这样的手笔了。
    一般的客船,五六人便可拉动,在大多时候都可以靠划桨前行,只有少数险滩需要拉纤,一般也都有本地的纤夫在附近,若是货船,那就不一样了,有些沉重的货船,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拉动,船沉,吃水也深,客船能过的地方他们未必能过,需要纤夫的场合也多,因此,货船往往是成群结队的行走,一个船队要养着数十纤夫。
    如此到了险滩,这些自养的纤夫,和本地的纤夫一起,轮流拉拽货船过滩,所以这时候客船、货船是分开的,因为货船行走速度要慢得多,客船几日就过去的险滩,货船要等纤夫轮流拉完纤才能开拔。如此循环往复,若是光靠本地的纤夫,人手是绝对不够的,力气不足,满船的货物就得抓瞎搁浅,便是有纤夫,倘若在河水浅的时候,货船触底了,那也没有办法,有时候得等到河水重新涨起来,才能重新动身。
    生活在靠水地方,又自己坐过船的人,只要稍微有些见识,对于纤夫的种种肯定是相当熟悉的,但即便如此,他们最常见到的也就是在平地成群拉拽船只的纤夫,如此刻一般,两两,遍布在两岸绝壁之上的景象,当真也是前所未见!
    一时不免都发出惊呼之声,老艾指点着对他们说道,“从南津关出来往上,一路险滩,有些地方靠桨一点用也没用,江中漩涡多、暗涌多,若是陷入漩涡,只能不断打转,等着翻船。而且船底礁石林立,比刀子还要锋利,翻船之后,想要生还那当真是做梦!
    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蜀地用的都是特制的平底船,宁可行船多费力气,多颠簸,也不敢把船的吃水造得太深,就怕触礁翻船。而且,船队中必定要有让人放心的老舟子引路,各船都看他的旗号行事。便是如此,有些地方还是不能不用纤夫,不用纤夫那根本就是过不去的!”
    但是,两边的条件摆在这里,不是每一处水文复杂的江段,两边都是可走人的平潭,峡自古以来是天下第一险峡,与之有关的诗词俗语很多,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什么“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水淹和尚口,神仙不敢走”,全都是本地船夫挂在嘴边的闲谈,险滩两岸是壁立高山,实在是太常见,靠桨划不过去,无平地可以拉纤,该怎么办?难道所有蜀商都只能开船放流而下,到下游卖掉,然后再走蜀道回川?
    答案是强行拉纤!在山壁之上,开辟狭窄的纤道——最宽敞处也不过只有一人行走,若是险要狭窄的地方,那就只有了前辈纤夫留下的脚印为凭!不错,拉纤行船,在蜀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纤夫中甚至还有相关的神话传说,认为石壁上的脚印是仙人足迹,给这帮纤夫指引生路,不论如何,峡拉纤,有一定的规矩,绝不是随便乱拉,所有的行动轨迹都是事先确定好的——何以为凭?便是以这山石之中,被多年来无数纤夫,生生磨出的脚印、绳迹!
    “这一段山路,便是如此,非常险恶,无有平地,但下方却又是乱石成滩,水流激荡回环,划桨根本无法渡过,一年中能走船的时间也是有限。诸位请看那边的那块仙人石,故老相传,仙人的手肘若是露出来,那就走不了船了——说明此时水已很浅,底下的礁石随时可能触底,把人困在江里,救都救不回来。”
    “能走船的时候,主要也是靠拉纤。”
    小郝也是说道,“诸位若是带了千里眼,可以看看山间那块石头,是不是已经被磨出了一道道的杠子?那是纤迹!想要在此拉纤,纤绳必须以这块石头为支点,才能和纤道、纤夫的脚印配合。千百年来,那杠子已经磨出一个手掌深了!”
    逆水行舟,船行缓慢,船划了半日,距离也不过是拉近了一点,不过,从望远镜中的确可以看到,水边窄小的乱石滩上,的确有人在不断行走,把绳索和靠近险滩的客船接驳起来,这些人隐约可见是穿着衣物的,从水里上来,急忙放下裤腿,穿上鞋袜。
    很快,远处便穿来悠扬的号子,只见那石壁上的纤夫,排成一列,沿着纤道,用纤石作为支点,把深深陷入石头中的纤绳往前拉去,又有一二最胆大的纤夫,根本就是整个人攀爬在岩石之上,他已经没有手来拉绳子了,而是把绳子绑在胸前,双手双脚都陷在前人留下的手印、脚印之中,喊着号子往前攀爬,用全身的力量,带动纤绳前行!
    “号子是必要的,而且这种纤队,兄弟必须齐心,倘若只有他一人用力,身后众人偷懒,这石上的纤夫根本带不动,反而会受力跌落,别看他站的地方只有两人高,但下方全是石头,倘若跌下去,当场不摔死,骨头坏了,不能出工也活不了。”
    老艾叹道,“在别处拉纤,命是一点点熬没的,在峡拉纤,你若是不小心,一眨眼就没了性命,这是赌命的钱!”
    这话在此处说来,真是一点都没有错处,众人都说不出话来,只见前方的客船,被这样拉拽着逐渐过了险滩,绕了个弯,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之中,而下方乱石滩上的纤夫也并不动弹,只是不时抖动绳索,感觉到前方的客船把纤绳解开,便把绳索拉回,仔细检查,“纤绳断裂,也是常有的事,在别处也会让人受伤——”
    断裂的纤绳,往上抽飞的那一下,力气是很大的,若是被抽着了,吐血的都有,这后果不能说是不严重,但在这个滩口,拉纤时纤绳若断裂,带走的可能就是一条人命了!
    因此,峡的纤夫对于纤绳是很看重的,“我们的纤绳都是用竹子做的,比较坚韧,而且随时都有替换的,一个好纤夫,真不敢轻易折损,若是折了几个,没人敢爬在石头上拉纤,有时候就硬是拉不动!”
    “从前我们叙州没起事的时候,达官贵人的船只,兄弟们,你们猜猜是怎么办事的?他们船太沉,河岸上纤夫站不下了,纤绳拉不动,前头的兄弟跌下去了,就抽着鞭子,强令后头的兄弟递补上去!拉一艘船,有时能死好几个纤夫,只要人没有死完,还有人能拉纤,他们也根本就不在乎!”
    说到这里,老艾的语气也有些悲愤起来了,“纤夫如此重要,可拿的钱有多少?裹腹都不够!如此当然是或逃或死,峡沿岸的州县,最怕听到抓壮丁这个字,抓来的壮丁,许多都来充做纤夫,死不瞑目!”
    所谓欺男霸女、鱼肉百姓,有时真不是这八个字这么简单,买地的吏目们,有不少都是经历过诉苦大会的,对于官商沆瀣一气,想着法子压榨底下人的做法,根本就见怪不怪,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蜀地这里的确也是山高皇帝远,南面纤夫虽也苦,但至少不至于这样拿命往里填,若是死的人多了,帮会也会报复。
    尤其是商行,仓库被捣毁抢掠的为数不少,正所谓法不责众,遇到这种事,县衙也是和稀泥而已,生怕激起民变,是以官府、纤夫、商户/权贵之间,还能形成微妙的平衡。但蜀地这里,权贵对纤夫的压榨要更严酷得多,吴老八和老艾不免也议论了一番两地政治的不同,道,“到底是割据之地,衙门说话没那么管用,只有大户不畏惧衙门,方才会如此赤.裸地欺压纤夫。”
    “正是如此,还有一点,本地各州县之间交通不便,堂口的兄弟们很难呼应串联,商户又都豢养水手,这些水手到底也都是身强力壮的,又多有刀枪棍棒,若是打斗起来,纤夫不是他们的对手。”
    小郝忽然有些自豪地说道,“不过,那也是从前了,如今我们叙州帮统帅峡纤夫,便是万州、锦官城的大商户,也不敢不给我们面子,如今这些纤夫兄弟们,都有我们发给的棉服、皮袄、油布,兄长们请看——”
    说了这半日,船行也逐渐靠近滩口,可以远远望见石滩上一个棚子,棚子里是垒的石灶,正发出袅袅蒸汽,显然烧了热水,小郝扬手和走过来的纤夫头领大声打了个招呼,接过对方抛来的纤绳,大家也忙帮手给船身系上,小郝一边干活一边说道,“每日里还有红糖姜汤是不限量的,拉完一趟船,下来盆子里歇会儿,喝几碗姜汤,身上暖和有劲,中午米饭也能放量吃饱,冬日里,一个月能保证有一千五百文的收入。如今这帮纤夫兄弟们,在我们叙州帮也算是过上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了!”
    此时距离逐渐接近,众人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滩口的纤夫们,果然和此前所见的不同,不再那样衣衫褴褛,虽然还比不上南方买地的纤夫们,但个个面上也有些红光,脸上更是带了笑容,都穿着厚袄子、油布罩衫,见到老艾、小郝两人,更是亲热,都用土话争相叫嚷起来,显然是在向他们二人问好。这精气神,看着便叫人欢喜,也更相信叙州帮的陈述。
    “好!好!”
    有了前头在巴陵所见的对比,这副景象的确让考察团的大家宽慰,便连王小芸脸上都露出笑容,金娥更是点头不迭,赞道,“这样很好,你们真是有心了!也很有能力!”
    按说,还没到叙州当地,考察团不该多夸赞什么,不过,在吴老八看来,能把势力范围延伸到夷陵这里,而且还能照看到纤夫们,便是借了买活军的势头,也说明他们确实是做得不错,办事能力是能见得到的——此地距离叙州还有许久路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底气,给纤夫们钱粮那等于是给当地的豪强送钱。既然敢给,那就说明本地的豪强要么已经被叙州杀了,要么便是被整顿得卑服,再不敢搞什么小动作。
    看来,叙州义军里,有能人啊!
    考察团的表态,自然也让义军一行人欣喜,他们面上也露出笑来,用土话和岸上的纤夫们交谈,对客人们指指点点,好在川蜀土话不像是南面方言一样难懂,大家略微都可捕捉一些,“这可是贵客——今日多卖力些,你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吗?”
    “他们从南方,从买活军那里来,是六姐身边的近人!”
    这样的话,当然是有些夸张的了,不过却令人听了受用,许多人的嘴角都禁不住上扬了起来,刚要谦逊几句,却又在纤夫们的反应中陷入了沉默——纤夫们先还有些不可置信,又再问了一遍,得知的确是买活军的官吏团来此,一个个全都喧哗了起来,打从石滩上的几个算起,便连纤道上的兄弟们,都在狭窄不能容人的小径上,挣扎着跪了下来,对一船人大礼参拜。
    “救苦救难六姐圣母菩萨!”
    “菩萨慈悲!救我们苦难!给我们撑腰!”
    “求菩萨快把叙州取了,令我们再不担惊受怕,不再受过往官吏盘剥!”
    他们是这样的虔诚,这样的热忱,他们所受的苦难,又何须再多言语,全在这急切和不安中展露无遗。叙州义军虽好,但在纤夫们的认知中,唯有买地的天兵天将,把川蜀早日占领,才能让他们完全从过往的恐惧中解脱,把如今的好日子长长久久地过下去,甚至越过越好!
    买地的官吏们,面对这样的热情,如何能不感到震动?他们中有许多人,或许都不由得再度审视自己此前的保留,吴老八心中也是一股英雄气难平,几乎立刻就要放下一切,为巴蜀的解放奔走尽力——不过,他到底也是个老江湖了,于热血之外,也有清晰的认知浮现——
    相隔千山万水,从未真正接触过买地的纤夫们,如何会有这样的认识?
    还不是叙州帮教的,叙州帮能处处把买地放在前头,自己放在后头,宣教工作做得这样到位……
    叙州帮里,有能人啊!
    第499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正所谓少不入川, 老不出蜀,自古数千年以来,蜀地对外交通的不便是极为有名的, 出入蜀地,必须在两险之间择一而从——要么,便是走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驿道,翻山越岭,崎岖难行, 只要是带了有货物, 几乎都无法走这条路,常年来在蜀道来回行走的只有各地的马帮。
    蜀地人出门倘若不能走水路,会依附马帮而行,出钱买个平安:一旦走上蜀道, 命也就不算是自己的了,有些蜀道是绝壁栈道,就别说发生冲突了, 哪怕是一个腿软都可能翻滚而下,尸骨无存,正所谓识途老马,有马帮的人带着,家里人才能安心。
    这些蜀道,许多都是从前秦时期开凿而成, 历代官府无非只是花钱修缮,按照叙州帮的说法,和省外的驿道根本就无法相比,山间土流多发, 道路时常冲毁,很多时候一条草木略少,仅容一人而行的小径便是蜀道了。因此可以想见,绝大多数旅客还是乘船出入,那就要面对另一重危险,也就是让人心惊肉跳的三峡航程。
    “顺流而下时,船速往往太快,若是控制不当,在险滩容易触礁,每年都有沉船,逆流而上,过滩时更加惊险,每一次操舟都要全神贯注,绝不是一帆风顺,若遇到船难,那真是逃都无处可逃,一船人只能做了水底的大黄鱼。”
    这几日以来,买地考察团一群人,对于老艾的说法是很有感触的,一般来说,他们在别处行船,最大的问题是无聊,常常在船上开班也是因此,但船入三峡以后,几乎所有课程都停了——三不五时就要过险滩,这对船上所有人都是精神上很大的刺激,有数次大家都能感到船行被卷入了河中暗流,几乎不受控制的被往下冲去,又或者是朝江心方向的礁石而去。
    若是撞得实了,那一船人的性命就要交代在这,在这种紧张感下,人还能干成别的事么?只能是咬着手指,焦虑地留意事态发展——这还是考察团众人也算是优秀吏目,基本素质摆在这里,知道这时候若是惊呼,只会干扰船家,因此都是并不出声。前方另一艘并不是叙州帮的官船,大约搭载的是去川蜀上任的官员家眷,便是时时尖叫,夜间停泊在近处,还能听到船篷里传来啜泣之声,想来是乘客受不住这样的惊险,但人已经上了船又没法下船,只能是‘猿啼三声泪沾裳’了。
    正所谓同舟共济,一路同行者,是可以体会乘客内心崩溃心情的,考察团中再不晕船的人,坐了这几天的船都不由得面有菜色,只有叙州帮的汉子们还是面色如常,和乘客们一路指点险滩,如数家珍般地道着这些险滩的传说,又说着蜀中人情,“自古以来,蜀地都是割据之地,诸侯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轻易出川,为何?出川容易,回川难啊!”
    “自三国以来很少有将士连续北伐,便是因为这蜀道行不得,蜀水更是难行,不要以为如今处处水枯容易沉底,不是什么好时候,冬季已是三峡水流最小的季节了,三月有桃花汛,夏日有夏汛,秋日还有秋汛,水涨了,江流更加错乱,船要难走几倍,纤夫也更加危险,可落足的地方更少,因此咱们现在便是赶着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入蜀。”


同类推荐: AV拍摄指南隔离日记(年下1v1)玉蕊绽(H 继父继女)赌 (校园,1V1)困逃(np)大师兄只想逃病美人(古代H)【快穿】睡了男主后我死遁了(NP高H)